那天我去温州参加这个展览,准备写三篇拙文,结果到目前为止只写了两篇,还欠着王晖兄一篇……
今晚又是项敬明兄视频邀约喝酒,他们那边有着一众人,而我是单挑,估计酒量是够呛了。当然了,兄弟感情在那里,没什么好犹豫的。
喝着喝着,王老师也来了。
这个缘分有点意思!
说着说着又说到了我写的那两篇文字,当中还有人可以背诵出部分,令我感动不已又压力山大!
慢慢地我也明白了,为什么这第三篇文字要等这么久,原来是等一个缘分。
是等潘展乐和徐嘉余,以及覃海洋、孙佳俊。他们四人在法国刷新了世界,当中有两个都是温州人。温州又一次响彻世界。温州这个地方很奇怪,总体感觉是又新又旧,还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势,且发展得不错,至少不管是在经济上或文化上都如此。
而王晖书画展也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。
至于专业上的事情,请各位看官自己查看,本人就不在这里赘述了;再说了本人也不一定能说的好,以免贻笑大方。
本人知道一点点王晖这个人,从小就很励志,不畏风雨到很远的地方去,学写字什么地。以前的温州交通极其不方便,一般都是舟车劳顿,所谓“走过千山万水、说过千言万语、想过千方百计、吃过千辛万苦”,其实对大部分温州人来说,对这“四千万”再熟悉不过了。温州有“七山二水一分田”之说,资源的贫乏促使当地人走出温州,走向全国和世界……
而温州的文化,还需要时间让人慢慢认识,尤其是像书法,要具有世界影响力,吾辈尚需努力!
就王晖这次书画印的作品结构,可以说已经兼顾到了南秀北雄;包括其国画作品,都有清晰的传承脉络,非常难能可贵;至于印,对他来说,想象的空间应该还是很大。
关于专业上的事情,本人觉得应该就此打住。
酒后,我问王晖:“你们温州王家,跟琅琊王氏脉络清晰吗?”
他说:“清晰啊!”
我追问到:“那你是第几代?”
他说不知道。
他这么一说,我也陷入了不知道。
琅琊王氏迁居绍兴以来,可谓是大道南来,他们把魏晋风雅带了过来,如王羲之、王献之、王珣等,估计还有王晖。
从东晋以来活跃着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名门贵族,他们便是以“书圣”王羲之为代表的顶级门阀士族。王家近三百年间书艺传承不断,人才辈出,极尽文采风流,成一蔚然壮观的文化景象。
至于王家如何从绍兴到温州,那就留待考据了。就王晖这次的展览,应该可以链接起千年文脉,就是文化界认为的温州书风,有创新又不离古意、内心的守旧和理念的思变、文雅与野气的和谐统一、碑与帖的糅合参破……
一如沙孟海的南人北字。王晖在这方面的表现,对古人可以说有交代了。当然,对艺术和文化来说,他还年轻,假以时日,必有所成。
一般来说,人都是环境的产物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温州,积淀下来了丰厚的底蕴,如朔门古港遗址,考古成果证明,早在宋元时期,温州就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商港,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。
这可能就是,因缘际会的一点点呈现吧!
像潘展乐这样的温州人,向全世界证明了不可思议!
温州因为经济、因为人,让全国和世界所认知,至于文化,还得慢慢来……
如南拳、南戏南音,以及山水诗。
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灵运,永初三年(422),谢灵运任永嘉太守,携眷来郡;景元元年(423)秋离开永嘉。温州的山水与人文环境为谢灵运提供了最佳创作条件,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,温州也因此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。谢灵运来到温州,开创了山水诗这个品类,是中华文化的里程碑,也是温州的福报!
这样的展览可谓是王者归来。
师古,应该不泥,才是文脉传承的关键,简单的重复意义不大,所谓的笔墨当随时代。笔下可以运行如千军万马,刀中可以暗存玄机,关键是方寸之内要有洞天。一笔一画,一波一折,一起一落,一阴一阳,一黑一白,只有心中有数,方能有的放矢,自如运行……
在王晖的作品里,碑的俊逸,帖的韵味,山的伟岸,水的轻灵,在水墨间皆有表现,只是埋藏在背后的机理和脉动,需要深入探究……
其实一切都是因为人。
所谓以文载道、文而化之,都是在说道不远人。当然,人不好乱评价,只是作为我跟王晖的交往来说,我觉得他是个性情中人,难免有得罪人的时候,当然他从来没有得罪过我。
做人,要慢慢来;做艺,我觉得他已经可以,至少作为温州人他接得住千年文脉;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,不能代表什么,只是个人观察后的浅见而已;再不济,就权当是完成任务了。
@龚崎现|企业家教练
即日酒后于顶上书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