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尚在线-让时尚离你更近

时尚在线-让时尚离你更近

道家之术,杂而多端

2018-09-08 来源:吴足道 编辑:今是
摘要: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,是怎么创立的?在什么意义下道教存在?我们一般的说法,道教有三大来源。 01 来源道家。道家思想为道教的创立提供了道论,或者说哲学依据。所以说道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在很多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换句话说,道家思想为道教做理论基

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,是怎么创立的?在什么意义下道教存在?我们一般的说法,道教有三大来源。

01

来源道家。道家思想为道教的创立提供了道论,或者说哲学依据。所以说道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在很多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换句话说,道家思想为道教做理论基础。比如,五千言的《道德经》是道教创立的一部宗经。唐玄宗问著名高道吴筠,道法中最精要的东西是什么?吴筠回答说:“道法之精,无如五千言,其诸枝蔓说,徒费纸札耳。”任何宗教都是人文理性和宗教神性交叉作用的结果。道教的哲学基础就是道家思想。

02

道教创立离不开神仙信仰。长生成仙,从黄帝就开始了。《史记》上明确记载:“黄帝且战且学仙。”神仙信仰由来已久,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。秦始皇、汉武帝、唐太宗等等都是吃丹药而崩。对不死的追求、对人体健康的追求,决定了道教的内在诉求。道教的一个特点就是热爱生命,将长生不老作为最高的追求。所以俗语“好死不如赖活着”,和道教有关系。东晋葛洪曾说,哪怕皇帝位置,哪怕天下财富,来换自己性命,我不换。长生不老,也是我们现代人的想往。道教重视身体的修炼,没有比道教更加强调长生了。神仙信仰构成了道教的道旨。

03

古代巫术,如道教中的很多斋醮科仪等。给活人祈福,称为阳醮;给死人祈福,称为幽醮。小孩出生了,到道观做个法事祈福,这是阳醮。古代巫术为道教的创立提供了道术。道教里有一个说法:“道无术不行。”

道家之术,杂而多端

 

道家之术,杂而多端

 

所以说,道家思想为道教提供了道论,神仙信仰为道教提供了道旨,古代巫术为道教提供了道术。这三者,构成了道教的主要内涵。

道家之术,杂而多端

 

道家之术,杂而多端

道教在形成的过程中内容庞杂,广泛吸收。“道家之术,杂而多端。”道家多元汇聚、水到渠成。宋代马端临《文献通考·经籍志》:“道家之术,杂而多端。盖清静一说也,炼养一说也,服食又一说也,符箓又一说也,经典科教又一说也。”

道家之术,杂而多端

 

“清静一说也”

指老子、庄子、文子、列子等道家思想一派,也是道教的经典著作,《老子》在道教中被尊称为《道德真经》,《庄子》被尊称为《南华真经》……道家思想构成了道教中的清静派。

道家思想如何影响了清静派?比如,道家思想中对“无”的追求。老子《道德经》中很多地方讲到“无”。《道德经》开篇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。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皦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这里有道家之中最核心的反映,有无之辨。有无之辨贯穿道家思想发展的始终。整个道家哲学从黄帝、老子、庄子、黄老学、魏晋玄学、隋唐重玄学,都离不开有无之辨。

《庄子·知北游》中,知谓无为谓曰:“何思何虑则知道?何处何服则安道?何从何道则得道?”无为谓不答,又问狂屈,狂屈欲言而忘其所欲言。最后问黄帝,黄帝回答:“无思无虑始知道,无处无服始安道,无从无道始得道。”《庄子·在宥》还记载黄帝于甘肃平凉崆峒山问道老师广成子,人如何能长生不老?广成子回答:“至道之精,窈窈冥冥;至道之极,昏昏默默。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。必静必清,无劳女形,无摇女精,乃可以长生,目无所见,耳无所闻,心无所知,女神将守形,形乃长生。”可见,黄帝推崇“无”。

魏晋玄学有“三玄”:易经,老子,庄子。魏晋玄学考虑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啊?最重要的问题就是“有无之辨”。所以王弼是“贵无派”,裴頠被称为“崇有派”。王弼说“无比有重要”,“一”重要还是“多”重要?当然“一”比“多”重要。所以有句话叫:“治众者至寡”。第二,“本”和“末”,相当于母和子,母亲重要还是儿子重要?当然是母亲重要。“无”相当于母亲,“有”相当于儿子。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“动”与“静”,哪一个重要?“静”比“动”重要。为什么?《道德经》讲得很清楚,“静为躁君”。这些现象说明一个道理:“无”比“有”重要。所以有“贵无说”。

道家思想贯穿道教发展始终,后期道教发展可以说都和《道德经》有关联。我再举个例子,唐睿宗请教司马承祯关于修身之道,司马承祯引用《道德经》作答:“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”唐睿宗再问治国之道,司马承祯同样答以此句,又曰:“游心于澹,合气于漠,顺物自然而无私焉,而天下治。”“游心于澹”,即是心不外驰,清心寡欲。“合气于漠”,要注意气的修炼。达到“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”这样一种状态,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好,顺物自然,不能私情自用。前面讲“道家之术,杂而多端。盖清静一说也”,意思是,道家在道教里也是一派,清静派道教。

道家之术,杂而多端

 

道家之术,杂而多端

 

“炼养一说也”

即炼养派道教,最早讲炼养的是哪一部书呢?《周易参同契》。“参”,相当于“叁”的意思,周易,炉火之事,炼丹。讲炼丹用的是易经的原理,采阴补阳、水火既济、取坎填离。《周易参同契》在炼养之术中号称“万古丹经王”。

道家之术,杂而多端

 

“服食一说也”

就是服食草木药。到荒郊野外去采药。古代医学家几乎都和道教有关系,有些直接就是道士。中医药大学里的塑像,有葛洪,还有陶弘景、陆修静、孙思邈。孙思邈号称“药王”。道教中追求长生不老的养生方法本身也促成了医学的进步。还有华佗,属于道士的前身——方士。李时珍的老师就是道士。离开了道教,就没有中国的中医药学。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女士,她发明了青蒿素,专门治疗疟疾,非洲很多人因为吃了青蒿素而疟疾痊愈,据说挽救了几千万人的性命。屠呦呦女士的发明就来自对葛洪著作《肘后备急方》的吸取,经过多次实验配制药方而成。所以屠呦呦女士说她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古代的道士葛洪。葛洪是道教丹鼎派道士。

道家之术,杂而多端

 

“符箓一说也”

就是画符念咒这一派。“符”是沟通人和神的符;“箓”就是神的名册。祈福禳灾。现在主要是正一派道教做这事。目前中国道教主要有两派:全真和正一。正一派出现较早,东汉末年即已萌芽。这一派允许结婚,允许饮酒,戒律相对比较松散。前身是四川青城山五斗米道,北方地区河北邢台平乡,太平道。如果讲内炼使身体健康长寿,你可以找全真道士;如果画符保平安、炒股发财,可找正一派道士。全真出现得比较晚,宋金元时期才开始出现。在古代,全真派道士不允许结婚,而且要吃素,不能饮酒。三山符箓,分别指茅山、龙虎山、阁皂山的符箓。

道家之术,杂而多端

 

道家之术,杂而多端

 

“经典科教一说也”

指道教里面重视仪式的一派,比如杜光庭就属于这一派,他著有《道门科范大全》,当年在青城山修炼,老家浙江丽水。所以,“道家之术,杂而多端。盖清静一说也,炼养一说也,服食又一说也,符箓又一说也,经典科教又一说也。”这就是道教的概况、

大道至简,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,是中华文化之精髓,是中华道家哲学,是大道理极其简单,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。所谓“真传一句话,假传万卷书”。 “万物之始,大道至简,衍化至繁”出自老子的《道德经》。大道至简,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、儒家等所重视,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。

大道至简,大道无形,大道无法,这是一种大道自然、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。在这种清净无为、忘我无私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,不求长功,功力自然上长;不求治病,身心自然调整;不求功能,功能自然显现;你不求大小周天,百脉自然畅通,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。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,才是最高明的。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。

大道至简,人生亦简。开悟,深奥了就简单,简单了才深奥,从看山是山,到看山是山,境界不一样,从简单到复杂,再从复杂到简单,就是升华。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,人修炼到一定程度,会淡泊一些事,会简单,你可以理解别人,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,其实人不在理解,在认同。

精于心,简于形。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,简不仅是一种至美,也是一种能力、一种境界。看透了不说透,高境界; 朦胧地看,心透 ;透非透、 知未知 ,故意不看透,才是透彻;知道世事看不透,就是透,透彻后的不透彻,明白后的不明白,难得糊涂是真境界。

“大道至简”是做人的智慧,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,那是需要智慧的。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,要有智慧、能力,也要有决心。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,因此,功和利,不可趋之若鹜;名和财,不可为之所累。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。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,踏踏实实的做事,用智慧化难为简。

为名利尽抛宠辱,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,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,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“斜阳照墟落,穷巷牛羊归”的悠闲,听闻“荷风送秋气,竹露滴清响”的天籁,感受那“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”的空旷。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,所以他能够吟出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绝句;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,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《醉翁亭记》。

大道至简,人生亦简。简不是物质的贫乏,而是精神的自在;简不是生命的空虚,而是心灵的单纯。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,人要学会简单、简朴生活、简捷行事,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,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,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,忘记自己的意识,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。

人生的繁出于惑,以“仁”抗拒诱惑,以“智”解除困惑。不惑,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。弱水三千,我只取一瓢饮;人生百态,须当从一而终。乐以忘忧,简以存真,才是人生的“大道至简”。

有个大道至简、平常心是道的故事:一个行者问老道长:“您得道前,做什么?”老道长:“砍柴担水做饭。”行者问:“那得道后呢?”老道长:“砍柴担水做饭。”行者又问:“那何谓得道?”老道长:“得道前,砍柴时惦记着挑水,挑水时惦记着做饭;得道后,砍柴即砍柴,担水即担水,做饭即做饭。”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,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。

【版权声明】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中国时尚在线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792615979@qq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关于我们 - 网站声明 - 法律声明 - 广告服务 - 网站地图 - 联系我们
Copyright @ 2001-2018 chinassz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中国时尚在线
苏ICP备18034874号-1